肩垫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肩垫厂家
热门搜索:
成功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当中华民族近代印刷业的崛起11

发布时间:2021-09-14 23:36:03 阅读: 来源:肩垫厂家

中华民族近代印刷业的崛起1.1

第一节 印刷出版机构的建立

前已述及,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采用西方近即0.1-1%精度代印刷术和印刷设备的印刷出版机构,基本上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其间虽有少数由国人开办者,但在为数众多的外国人开办的印刷出版机构群体中,始终未成气侯,在近代印刷出版行业中没有多大影响力,也未引起国人的重视和关注。譬如:

据《梁发传》载,1834年8月30日,南海县正堂黄某曾张贴过石版印刷的广告。这南海县正堂黄某是中国人。一个中国人张贴的广告,一般说来不会到外国人开办的为数甚少的石印所去印制。再者,当时为数甚少的外国传教士办的石印所也不可能为中国人印刷这样一件很不起眼的广告。何况早期的单色石印工艺简单、操作便易?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位黄某张贴的广告,是黄某自己、或在中国人办的石印所里印刷的。或许这就是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近代印刷出版机构。

1858年,华人伍廷芳任廷芳(),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人。1874年入英国林肯法律学院学习法律,毕业后回香港任律师。1882年入李鸿章幕府。曾任清政府驻美、西班牙、秘鲁、墨西哥、古巴公使;外交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南京政府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外交总长、代总理;孙中山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长等职。在香港创办了中文报纸《中外新报》(图)。此后续有1864年陈霭亭新出版的《香港印刷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谓"黄胜、王韬在1871年合办了中华印务总局。见该书(叶裕彬等编着,印刷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在香港创办的《华字》(图)和1872年广州出现的《羊城采新实录》的出版。这些华文报纸的出版,标志着华人开始涉足近代印刷出版领域。

1873年,香港英华书院印字馆的物资为华人所收购,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由华人创设的中华印务总局。中华印务总局聘请当时全国着名报刊政论家王韬等创办《循环》。《循环》创办于1874年,在当时是一份支持变法、销量很大的报纸,对尔后中华印务总局的扩建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近代,是在帝国主义炮舰轰击下和西学东渐的影响推动下,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天翻地覆的变革时代里,为数众多、遍及全国各地、新型的印刷出版机构纷纷建立。这些印刷出版机构,宏观上,可以把它分成官、民两大系统。安装在其它盘;更改安装目录其中,官办的印刷出版机构是由清朝和民国时期各级政府用公款建立的,包括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和遍布全国的官书局、官印局、官报局,以及户部、度支部、邮传部、海关等建立的印刷出版机构;民办的则是由私人和非政府部门,譬如学堂和学校建立的印刷出版机构。此外,中国共产党在其根据地和势力所及之处也相应地建立了一些印刷出版机构。

图 中外新报一、官办的印刷出版机构

1.京师同文馆

1862年,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

图 华字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其前身是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立的旨在培养俄文译员的俄罗斯文馆。由于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更严重的是如果这些粉尘进入液压系统条约》,都规定英、法致中国的外交文件概用本国(即英国和法国)文字书写,致使清政府急需培养熟悉英、法等外国文字和语言的人才。于是,恭亲王奕忻等于1861年奏陈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京师同文馆初设英文、法文、俄文三个班,招收十三四岁以下的八旗子弟,旨在培养翻译人员。后来放宽招生年龄和民族界限,课程于汉文、英文、法文、俄文外又增设德文、日文及算学、天文、物理、化学、外国史地、医学生理、万国公法等。除汉文外,其它课程的教习多为外国人。其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于1865年到馆任教,1869年由赫德(英国人)提名升任总教习,在京师同文馆总管校务达近三十年之久。

1873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印书处,备有中文、罗马文铅活字四套和七台手摇印刷机。承担着本馆翻译的图书和总理事务衙门的印件的印制任务。丁韪良曾任宁波华花圣经书房经理,任职同文馆教习后,姜别利又从上海送给他一批中文铅活字。使得京师同文馆成为较早采用西方近代印刷术的官办翻译、印刷出版机构。据丁韪良《同文馆记》中记载:"在短短的几年内,同文馆师生共编译书籍20余种,而且还在馆内设立了专门的印刷机构,以聚珍版刊行于世"。陈东《我国近代出版事业特色初探》,《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第131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版。京师同文馆印书处翻译印刷出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语文等图书多种。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2.江南制造局印书处

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等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又有"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之你需要1个无绳螺丝刀或1个钻床称。该局原本为洋务派建立的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后因在该局任职的科学家徐寿、徐建寅父子提出的"将西国要书译出,……刊印传播,以便国人尽知"的请求,得到曾国藩的嘉许,且认为"此举较办制造局尤要"而于1868年在局内附设"翻译馆"(又有翻译书馆、译书处、编译处、印书处多种称谓),开始翻译和印刷出版有关自然科学和机器工艺方面的书籍。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翻译工作由徐寿主持,译员可考者59人。其中:外国学者有英、美、日籍学者傅兰雅、秀耀春、罗亨利、伟烈亚力、金楷理、林乐知、卫理、玛高温、藤田丰八等,共九人;中国学者徐寿、华蘅芳等50人。由华人与洋人合作,共同翻译。关于当时翻译两书情况,傅兰雅着《江南制造局翻译南书事略》有云:

"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与西书之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有数要书,临刊时华士与西人核对;而平常书多不必对,皆赖华士改正。固华士详慎郢??,其讹则少,而文法甚精。即脱稿,则付梓刻板"。原载《格致汇编》,本书转自张志强着《江苏图书印刷史》第12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设有刻书处和印书处。早期翻译的图书是雕版印刷的。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云:"局内刊版印书之处,原为小屋;然刊书之事渐大,其屋亦增广,内有三十余人,或刊版、或刷印、或装订,而一人董理,又一人董理售书之事,另有三四人抄写各书"。可见傅兰雅傅兰雅(JohnFryer,),英国传教士,1863年被清政府聘为京师同文馆英文教习。1865年上海教会召请出任英华学堂校长。1868年受聘为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编译,任期达28年之久。计翻译英文书籍143种,是西方在华传教士中翻译西文书籍最多者。对西学东渐、向中国传输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上述记载系雕版印刷。然翻译馆印书处有一副铅活字和一台印书架,系近代铅活字印刷设备;伟烈亚力所译《谈天》一书中的插图,是英国以钢版印成;地图与海道各图,系印书处用雕刻铜凹版所印。说明该局印书处曾采用多种工艺印刷图书。所印书籍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算学、物理、化学、光学、电学、天文学、工业、地质学、医学等领域,计22类近二百种。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中国包括近代印刷出版事业在内的工业技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各地官书局

京师同文馆印书处和江南制造局印书处,是隶属于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的附属机构,还算不上是独立的官办印刷出版企业。但其作为中国近代官办印刷出版机构的先驱,对尔后以官书局为主体的众多官办印刷出版机构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九世纪下半页,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带来的民族危亡态势和太平天国运动在文化领域造成的影响,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领袖倡导下,开始并陆续在全国各地建立官办印刷出版机构──官书局(表)。这些官书局,一开始多采用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后来随着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和普及,才

玻璃密封胶拉伸试验机
包装材料电子万能试验机
半自动金属冲击试验机
奥氏体铸铁件液压万能试验机